确保东莞电梯安全运行需要从设计制造、安装调试、使用管理、维护保养、政府监管等多个环节全链条把控,形成 “全生命周期” 安全保障体系。

一、源头把控:高质量设计与制造
严格遵循安全标准
电梯生产需符合国家标准(如 GB 7588《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》)及国际标准(如欧盟 EN 81 系列),关键部件(曳引机、门机、安全钳等)需通过型式试验和认证。
采用冗余设计,如双制动器、多重限位开关、防坠落装置(限速器 - 安全钳联动系统),确保单一部件故障不影响整体安全。
智能化与节能技术应用
配备故障自诊断系统,实时监测运行数据(如速度、载荷、温升),提前预警异常(如钢丝绳磨损超限、轴承温度过高)。
采用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(节能 30% 以上)、变频调速技术(VVVF),降低能耗的同时提升运行平稳性和可靠性。
二、规范安装与验收:确保 “先天安全”
专业团队与资质要求
安装单位需具备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证(A 级、B 级或 C 级,依电梯类型而定),作业人员持特种作业证上岗,严格按施工方案和图纸施工。
全过程质量控制
导轨安装精度(垂直度≤1.5mm/5m)、层门间隙(≤6mm)、轿厢与对重间距(≥50mm)等关键参数需符合规范,避免因安装误差导致卡阻、异响或安全隐患。
安装完成后需进行载荷试验(如 125% 额定载荷超载试验)、运行试验(制动距离、平层精度≤±5mm)和安全装置测试(如急停、门锁保护),验收合格并取得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后方可投入使用。
三、使用管理:落实主体责任
使用单位安全职责
制定电梯安全管理制度,明确管理人员职责,公示应急救援电话和警示标志(如 “禁止超载”“禁止扒门”)。
按规定配备持证司机(如医院、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),或设置 “司机 / 自动” 切换模式,避免乘客误操作。
乘客安全引导
通过轿厢内标识、视频动画等宣传安全乘梯知识,如:
禁止在轿厢内蹦跳、推搡,防止安全装置误动作;
遇故障时保持冷静,通过紧急呼叫按钮求助,切勿强行扒门或攀爬井道。
四、定期维护保养:预防为主
专业化维保体系
维保单位需具备相应资质,按《电梯维护保养规则》(TSG T5002)实施 “半月检、季度检、半年检、年检” 四级保养:
半月检:清洁润滑门机、导轨,检查安全回路、钢丝绳张力等;
季度检:测试制动性能、运行速度、平层精度,调整导轨支架螺栓;
半年检:检查曳引机齿轮油、编码器精度、缓冲器性能;
年检:全面性能测试,配合特种设备检验机构进行定期检验(每年 1 次)。
智慧化维保升级
安装物联网监测系统(如电梯运行数据远程传输至监管平台),实现故障实时报警、维保记录电子化、配件生命周期管理,缩短故障响应时间(如部分城市要求维保人员 30 分钟内抵达现场)。
五、政府监管与技术创新:筑牢安全防线
强制性检验与监察
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对新安装电梯实施监督检验,对在用电梯进行定期检验,不合格者需限期整改,拒不整改的依法封停。
市场监管部门开展 “双随机一公开” 检查,重点查处维保记录造假、使用超期未检电梯等违法行为。
新技术提升安全冗余
超高速电梯安全技术:用于摩天大楼的超高速电梯(速度≥6m/s)配备空气动力学减噪装置、轿厢压力调节系统,防止耳膜不适和结构共振。
无缆电梯(如 MULTI):采用直线电机和磁悬浮技术,无需钢丝绳,可多轿厢在同一井道内独立运行,提升运力的同时减少机械磨损隐患。
AI 视觉监控:通过轿厢内摄像头识别危险行为(如电动车进梯、扒门),实时联动语音警告并阻断电梯运行。
六、应急救援:快速响应与能力建设
三级应急体系
现场救援:维保单位 24 小时值班,接到报警后按规定时间抵达(如市区 30 分钟,郊区 1 小时);
区域联动:建立电梯应急救援公共服务平台(如 96333 热线),整合辖区内维保力量,统一调度救援资源;
社会力量:物业、社区定期组织应急演练,培训工作人员掌握盘车松闸、紧急放人等基本救援技能。
备用电源与通讯保障
配置应急电源(如蓄电池)或连接消防电源,确保停电时电梯可运行至就近楼层开门;
轿厢内设置紧急报警装置,与值班室或监控中心实时联通,保障被困人员通讯畅通。
七、老旧电梯改造:消除历史隐患
对使用年限超过 15 年、故障频发的老旧电梯,通过政府补贴、业主自筹等方式推进更新改造,重点更换钢丝绳、门机系统、控制系统等易老化部件,加装智能监测装置,提升安全性能和乘用体验。